听民国名师细说语文趣味——图书馆举办微讲座
可能大多数学生觉得语文有点枯燥,大多数老师又不知该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今天的这场微讲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学生恐怕要以作文为最难的功课了,作文到底难在哪呢?总的来说,作文有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内容,二是技巧,三是环境。
而在这三者中,对学生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内容难,也就是没有写作素材。著名的文人都是不惜以悠长的岁月、全副的精神,去从事材料的搜集。施耐庵写《水浒传》其中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的面目,都先画出来,张贴在墙上,朝夕凝思,经过这一番研究和观察,才写出了每个人的个性。左思做《三都赋》,构思十年,方才脱稿。期间偶得一句,立刻写下。他这样的用心,无怪成文之日,富豪之家,竞相传写,一时洛阳纸贵。
有几种工具对搜集材料很有帮助:一是用脑子思索。动笔之前先要思索一番,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写什么,然后才有完整的作品。尼采在写作前,总是先到外面散步,为的就是要在清净的地方去思索。二是用眼睛观察。记叙事物,必须靠观察;书写情景,也必须靠观察。观察得多,作文就不枯窘;观察得精,作文就不肤浅。三是用耳朵去听。文章要写得“有声有色”。有色是靠眼睛观察,有声是靠耳朵倾听。比如:《秋声赋》《琵琶行》,几乎完全是对声音的描写。
想象也是材料的来源。作文固然要靠观察和经验,都是经验和观察有时是不完备的,必须用想象来补充。
日记有几个不同的名称,有人称它为“生命史记”,有人称它为“一天的生活”。鲁迅很幽默的称之为“夜记”,因为写日记,大多是在晚上。
许多人都有自己的日记,最著名的是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他从21岁开始写日记,直到他死的日子,其间有60余年,没有间断。政府后来把这些日记出版了厚厚的几十册,都是很可贵的材料。
日记除了可做文学作品欣赏外,还有学术上、历史上、修养上等功用。曾国藩的日记对青年修养很有裨益,是中国近代最好的日记之一。《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记述了他30年的旅行经历。
写日记又是自我检讨的鞭子。一天的工作结束,在休息之前,把一天的学习和工作做一次检讨,记在日记里,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些痕迹,是颇有意义的事情。
日记中也可以有想象,甚至还有用想象创造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就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中的一百个动人的故事。
好的文学作品,不外是对自然和人生的刻画。离开自然和人生的文章,不过是文字的堆砌,所以有人说,自然和人生是我们的教师。
说到描写自然的山水文学的欣赏,我们必须先有经验,多和山水接近,才能领略作者描写的神奇微妙。所以游历在写作上和欣赏上都有很大的功用。试看:司马迁游历国内名山大川,他的文章才有“奇气”;陶渊明身居山林,才有优美的田园诗文;柳宗元被贬到多山多水的永州,才产生了那些不朽的山水小品……山水文学写作时如此,山水文学的欣赏,也是如此。
可惜我们和山水接近的机会太少了,诗人徐志摩劝告我们说:“为了医治我们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这张轻淡的药方,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的去掉。”
山间的松涛峭壁,海边的波浪风帆,树上的鸣鸟嫩叶,水中的浮萍游鱼,都能拨动你的情绪和爱美的心思。只有在游玩山水的时候心领神会,笔下自然流露,才产生出好的文学作品。
山水中有一类记叙建筑物的文章,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都是极好的山水文学。一个幽雅的建筑物,嵌在山水之间,更能增加山水之美。正像山水画中有茅舍竹亭一样的有趣。苏轼的《赤壁赋》将一叶扁舟,点缀在山水之间,更是工巧之作。
读山水之文,有人称为“卧游”。这种卧游有想象的扶助和实际的经验作基础,往往比实际游览更有滋味。中国有句话说:“但要闻名,莫要见面。”就是说笔下的风景,往往比真实的山水更能动人。
本场讲座参考了《语文趣味》一书,作者是民国时代的语文大师姜建邦,该书从五个方面让读者清晰掌握语文学习的重点,文字通俗流畅,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原著,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