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图书馆

[史料丛考]煤河兴衰

时间:2009-07-27 点击量:
  

说起中国的运河,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隋朝开凿横贯南北2000多公里长,对当时南北经济交流起到巨大作用的京杭大运河。开平矿务局也曾开凿过一条运河,它是为便利当时煤炭运销而修建的。这条运煤河虽远不及京杭大运河著名,但它对开平矿务局的发展和唐山地区的繁荣,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煤运河的筹划与开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开放,一些近代造船业和机器工业兴起。这些企业对煤炭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因旧式煤窑生产的不适应,迫使清廷洋务派积极筹划开办新式煤矿,以保证煤炭供应。
1876年10月,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候补道唐廷枢奉直隶总督李鸿章之命,借同英国矿师马立师到开平镇勘测煤铁矿,选回煤块、铁石,送交英国化验师化验。化验结果表明,开平煤铁矿成色与英国上中等煤铁矿相仿,很有开采价值。于是意欲在此兴办煤铁矿。唐廷枢在勘察时了解到开平离芦台60公里(芦台是汛海的沙船能到的地方),地势虽平坦,但由于当时采用土法来煤,远地外销使用牛车等笨拙运输工具,驮运费用昂贵,煤价高,根本无法与洋煤竞争。他深感要抵制外煤的不断输人,开办新式煤矿就必须开辟运输渠道,这样既可以解决煤的外销,又可方便运进办矿的机器等。
    唐廷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给李鸿章写了两个报告,论述了开发开平煤矿的广阔前景,以及所需的经费筹备办法,突出地将运输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唐廷枢在1877年9月,第一次向李鸿章禀报开平考察情况时,他写道:“天下各矿盛衰,先间煤铁石质之高低,次审出数之多寡,三审工料是否便利,四计转运是否艰辛,有一不全,均费筹划。”他强调:“欲使开平之煤大行,以夺洋煤之利及体恤职局…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也。”并指出,将来影响煤矿发展的困难,不在生产方面,而在运输条件。因此唐廷枢建议,从开平至芦台修一条铁路,用机器代替畜力运煤,拿出办矿全部投资80万两的一半,作为修筑铁路的开支。
1877年唐廷枢间李鸿章报告开平煤铁样品化验分析的结果及办矿筹划时,因资金筹措不足,改变原计划,又重新提出了由矿地至芦台,修筑一条28英里长的铁路间题。并请求开矿筑路同时进行。这样不但可使开平煤津地销售愈厂,即轮船回申(上海)压载,亦觉合算无亏。尽管唐廷枢的建议富有远见,但仍遭到清廷顽固派的极力反对。
    1878年正在积极筹办开平矿务局的唐廷枢,得知清廷对上海吴淞铁路事件的态度后,感到要想继续修筑铁路,已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开始议筹挑河运煤。是年农历八月间,他亲自由涧河口至唐山陡河一带,沿途溯查,对河道宽窄、水的深浅、淤沙、桥梁、水闸等情况,一一作了详细调查,并绘制成图,为筹措开挖河道做了积极准备。是年10月22日,唐廷枢将勘察河道情况和议筹河道运煤的主张,向李鸿章禀报,他陈述:“原议自筑铁路,由唐山到芦台105里,大道虽平坦,但芦台到王兰庄25公里地势低洼,夏秋季常为雨淹,需垫高筑坚,颇费工程。而且由王兰庄至27.5公里之处,旗地最多,难以商办。况资金不足,开矿筑路不易同举。为适应1880年间运煤之需,筹思再三,惟有舍陆而取河运。”1880年,开平矿务局经过3年的兴建已有眉目,次年(1881年)即可出煤,运销问题迫在眉睫•于是当年10月10日,唐廷枢再次向李鸿章正式禀呈开河运煤及其“章程六条”。唐廷枢原议运煤河道,由陡河至涧河口出海不妥。经勘察得知,此段河口太浅,多沙淤,且路线弯曲,工程量又大,资金短缺,多有不便。最后议由胥各庄至阎庄开挖一条70里长河道,取名“煤河”。李鸿章第二天就批准了唐廷枢的呈请,并对开道挖河所占地亩给价问题及挖河集资等事宜,作了明确的批复。在筹划开挖煤运河时,因胥各庄至唐山一段的地势逐渐升高,当时条件所限不能开河。所以唐廷枢义经禀请李鸿章批准,修筑唐山矿场至胥各庄长7英里的“快车马路”与煤河衔接。这就沟通了唐山至芦台、天津的运输渠道。
    1881年3月,煤运河正式挑挖。施工中运河通过的地方地主曾抗议不许占用他们的土地。尽管如此,工程仍按原计划进行。于是年8月(农历五六月间)完工,引芦台河水人内。河长70里,河底宽1.5丈,河面宽6丈,深1丈,安有14尺至300尺的铁石水闸,控制水位,共占地约6500亩,工程造价11.5万两白银。
开平矿务局为缩短运煤水程和利用荒地多种经营,于开挖臂各庄至芦台运河的同时,在宁河县新河庄西草滩四千顷区域内,又开挖了长约20公里、宽6米、深1米的纵向运河与前开挖的运河贯通,大大便利了水上运输 (该河称为外运河,前开挖的运河称内运河)。
    内运河正式启用后,煤从胥各庄装驳船,由纤工牵拉到阎庄,改由汽轮拖带,经芦台、北塘口出海或人大沽到炮台以上15公里的刘家庄煤栈,利用简易码头卸船地销或直接运往天津。外运河的开通,使煤船可免绕海道15公里到大沽。

煤运河的利用与移交

    煤运河的通航为开平矿务局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初期,运煤量较多,1882年8月至1887年5月,通过煤运河至天津的煤炭约叨万吨左右,占唐山矿产量的80%。自开平煤进入天津市场后,逐渐改变了洋煤垄断天津市场的局面,到1885年开平煤完全占据了天津市场。同时一些民船还利用煤河载运石灰、陶器、粮食及其它生活日用杂品等。《丰润县志》对当时煤河的情形曾有一番描述:“煤河在胥各庄二里许,光绪七年开平矿务局挑浚,为运煤计也。东自胥各庄起,西至这县之芦台上,长约七十余里,宽十数丈,引芦河之水,随潮汐上下,设闸储蓄,波平浪静,四时不涸,商艘客船,椅密如林,来往洋轮疾于奔马而起,浚之处名日河头,方圆数十亩,波水澄清,两岸洋楼花坞目不暇尝,稍西桥旁,列肆鳞比,人烟揍集,居然一水陆埠头也”。煤运河通行后,由于运输方便,便于贸易,商船来往频繁,曾规定商船过往收费。
1887年唐胥铁路延至芦台,特别是1888年铁路又通到天津,运河的运煤量就逐渐减少了。据1890年的调查,由于铁路运费较廉,运河每年有3个月封冻,又易淤塞,河道大半废弃不用,当时仅有小煤商每年购煤5万吨左右,供煤河一带零售之用。
    煤运河自1883年至1902年间,开平矿务局为了加固河道、疏通淤塞,曾先后5次投资15•98万元维护煤河。以后,仍有维修河道工程,但因运煤量小了,加之维修费用高,所以对河道的维护工程,渐渐有所放松,淤塞失修情况也就愈来愈严重。铁路的延长,使煤河的作用大为减弱。尤其是1900年以后,北宁线又与开滦签有合同,规定凡铁路可运达之地点,不得使用河道运煤。这样,煤河只能为距铁路稍远的市镇用煤运输。1942年5月,该规定虽取消,但利用煤河运煤数量却末增加,一年多则十几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