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图书馆

《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给孩子成长关键期最

时间:2021-06-11

 
     13岁,是孩子儿童期和少年期的分水岭。13岁前是孩子培养习惯、塑造品格、管理情绪、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一书,从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具体讲述了孩子13岁前,妈妈要知道的心理知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长。
     1—2岁是孩子的情感依恋期,父母要让孩子形成安全型的依恋。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与孩子一起玩耍,不要轻易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确实因为工作或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带孩子的,也要常常和孩子打电话,定期去看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刻都在关心他(她),尽量减少孩子情感上的失落。
    2—3岁是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我”字当头,喜欢说“不”,往往与父母对着干,父母要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别指望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合理发泄情绪,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在拒绝的同时给予适当安慰。例如不给冰激凌,可以给一块小蛋糕。只是拒绝,没有给予,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3—4岁是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期,孩子开始认识自我,不过还缺乏自信,有时还会故意和父母作对。假如孩子失败时父母说:“你看,你不按妈妈教的做,搞砸了吧。”孩子就会慢慢失去信心。父母要支持并鼓励孩子,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为孩子保守秘密,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8岁是儿童心理成长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通常有一些典型表现:破坏性强,喜欢摔东西、拆玩具、乱写乱画、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又喜欢抢别人的玩具等。父母要耐心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情绪激动时,千万不要和孩子讲道理。要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孩子,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迁就。
    8—13岁是儿童心理成长过渡期,父母要放松孩子紧张的心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安全意识,帮助孩子正面引导情绪。下面,我们从书中摘选几个方面来做具体分析。


     首先,要让孩子认清学习的目的。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学习的目的就是考名校、找好工作,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学习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学校,到时候你就没有未来”,这种耸人听闻的言论会让孩子感到学习的压力,甚至讨厌学习。总是拿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往往让父母对孩子不满意,这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要改变观念,好孩子的标准是既要学习好,又要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制定计划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两个关键要素。小学阶段表现出的最大缺点是注意力不集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培养笑容就是培养心灵。把孩子培养成面带笑容的孩子,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乐观、进取的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乐观的心态、自信的笑容,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一味地夸奖也是错误的,要正面引导孩子坦然接受别人的批评,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来接受批评。要理智地对待孩子的错误,打骂指责都是不冷静的表现,父母的暴躁会扼杀了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要重视孩子的内心需要与感受,体会孩子的心声、苦恼,鼓励孩子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会促使孩子在父母面前展露一个真实的内心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孩子可能还有轻微的自我封闭倾向。父母不要大惊小怪,这些特点也是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父母的斥责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的个性倾向越来越严重。要善于寻找孩子特性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微笑和鼓励是开启孩子心门的钥匙,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蹲下来,做孩子的朋友,放下高姿态,与孩子进行平等地沟通。要呵护孩子的梦想,引导孩子把梦想作为前进的目标。

     孩子13岁以前的成长阶段,即从幼儿期到小学阶段,是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假如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将心理学融入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就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假如错过了这个“最有效的教育期”,或者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结果却是无效的。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带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孩子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