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图书馆

大师的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汪曾祺散文阅读

时间:2021-03-19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兼擅书画。汪曾祺的文字与生活观,为贾平凹、曹文轩、铁凝、蒋勋、冯唐等名家极力推崇。曾有多篇文章入选高考试卷,也是高考学生必读的散文作家之一。
读汪曾祺散文 品生活真趣
      
       汪曾祺以写短篇小说闻名,写散文自己评价“是副业”,但他的散文却有返璞归真的境界。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初读他的散文,感觉像喝白开水,淡而无味,而这种平淡之中却深藏大韵味,读着读着,这种“寡淡”的文字开始带给我一种身心的洗礼,顿觉豁然开朗,原来文章也可以这么写,真令人拍案叫绝。他将生活的感悟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真乃天人合一,自然文道合一。汪曾祺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其平淡、自然、家常,褪去了教化的面孔,没有矫揉的抒情,他的散文特别亲民。他有烟火气,能够把民间的疾苦、百姓的冷暖以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
 

 
      有人评论汪曾祺是文学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汪曾祺说:“这些年来我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其生活可谓“自得其乐”。这自得其乐的生活背后所揭示的正是汪曾祺坦然、纯净的人生态度,对生活热爱、对万物钟情的生活情趣。我们随意摘选几篇汪老的散文题目,诸如《闹市闲民》《北京的秋花》《夏天的昆虫》……就会发现他写身边的小人物,写地方风情,写花鸟虫鱼,写吃喝,写山水,写瓜果食物,内容无所不涉。他将细小琐屑的题材,化为平淡质朴却又韵味无穷的文章,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其中充满着对小人、小事细致入微的体察,和对个体生活温情脉脉的打量。
      汪曾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世事饱含关心,因此他极爱思考,我们在他的文中常能读到他的思考和建议,比如“建议北京多种一点桂花,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菊花还是得一棵一棵地看,一朵一朵地看。把菊花缚扎成龙、狮子,简直是糟蹋了菊花。”……


 

      汪曾祺的散文深得自然之意趣,渗透着人性的美好与诗意的享受,带给人一种空山新雨后的清新。阅读汪曾祺的散文,我们会垂涎于作者笔下活色生香的美食;会感动于大雪天几位踢毽子的老人构成了一幅画,一首诗;会情不自禁地在作者的描述下跟随晨起的遛鸟人到园林“会鸟”,聆听鸟儿们此起彼歇地赛叫;会忍不住在心底和作者一起感叹“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汪曾祺生于江南,居于京城,遍历战乱,饱尝荣辱,品遍人间千滋百味后却用一生的沉淀,写出至淡至浓的优雅与情致。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他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正是这份达观与超脱,孕育了他宁静、闲适、恬淡的文风。他说:“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个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抢行情,争座位;才能真诚地写出自己所感受的那点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骗读者。”当然,我们不要以为汪曾祺是完全安宁的、冲淡的、闲适的,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他的精神维度是丰富的。


      汪曾祺对于生活、对于人、对于趣味、对于美,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形成了他的文章独特的风格魅力。汪曾祺的散文虽然没有鸿篇巨制,但是微小之中、方寸之间能见到广远,化“大境界为小景”是他的追求。他的写作习惯是:动笔之前,深思熟虑,先把结构、段落,包括用哪个词最适合,都想个差不多。然后聚精会神,一气呵成,很少再修改。因此,他的散文多体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无论是方言口语的穿插,古今中外的文献、诗句、故事的引用,抑或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似乎并不追求语言的工整,而是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看上去不求章法,实则苦心经营。因此有人评说,汪曾祺的文字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

      汪曾祺说:“我有个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汪曾祺以温情抚慰人间苦难,以善意反观世间百态,愿你能从这素朴的文字中汲取大师的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让心灵得到真善美的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