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图书馆

图书馆举办《会唱歌的火炉》寒假专题微讲座

时间:2021-02-05

       相比现在的孩子们,迟子建的童年在物质上极为贫乏,在生活上十分艰苦。钓鱼、砍柴、挖野菜......这些现在的孩子们极少有机会尝试的活动,为了生存,小小的迟子建却样样做得很熟练。在这些童年的劳动中,最具考验性的当属上山砍柴。而砍柴也是她做得最多也最刻骨铭心的劳动。漫长的冬日里,为了生火炉取暖,她经常跟随爸爸上山砍柴。
      “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噼啪啪地燃烧,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天天歌唱,不知疲倦。火炉的歌声使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了劳动的快乐,懂得了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这一段写得既优美又动情,即使没有砍柴烧火炉经历的孩子们,也很容易被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代入到情境中。体验劳动之后,会引发孩子对生活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正如作者所说“火炉的歌声使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了劳动的快乐,懂得了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现在的孩子们在身体力行的“劳动课”上,明显“打卡”不足,或者是个空白。那么假期里可以适当安排一点“家庭劳动课”,劳动之前读《会唱歌的火炉》,孩子们会渴望参与劳动,劳动之后读《会唱歌的火炉》,孩子们会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
      童年的生活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童年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读过的书,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撑起一个人的格局。“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代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
      现在的孩子们游山玩水的机会多了,但往往浮光掠影,孩子们缺少这种浸润心灵式的对大自然的体验,也需要培养作者这种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冬日月光下的白桦林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壮美的景色了。有的时候拉柴火回来的晚,而天又黑得早,当我们归家的时候,月亮已经出来了。月光洒在白桦林和雪野上,发出幽蓝的光晕,好像月光在干净的雪地上静静地燃烧,那么和谐与安详。”


 
      这一段对白桦林与月光的描写独具特色,气韵非凡。在阅读散文诗时,我特别喜欢摘抄优美语句。最享受的是茶余饭后,翻开摘抄本,细细品味几句摘抄的语句,对于写作的提升很有帮助。孩子们要想提升观察力、感受力、联想力,都离不开阅读,更离不开摘抄与反复品味。
      迟子建的童年是在大兴安岭的山野中度过的,童年留给迟子建的是大自然的调色板,她画出了月光下白桦林的静谧、北极光令人战栗的壮美,还有秋霜染过的山峦……她笔下那些背靠绚丽的五花山“弯腰弓背溜土豆”的孩子,让人想起米勒的《拾穗者》。阅读的过程总是充满欣喜,就如生活本身总是给人以希望。


 
      但生活又总是充满坎坷的,伤痛也是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次上劳动课,班主任带领学生上山捡柴火,因为天太冷,她穿的鞋又有些潮,不幸生了冻疮。“躺在滚烫的火炕上养着冻疮,听着窗外北风的呼啸声,看着父母一趟趟地进我的小屋嘘寒问暖,心里觉得既委屈又幸福。那冻疮最后虽然好了,但落下了瘢痕,而且一到雨季,冻疮的创面就开始发痒,直到今天。好像她们也如我一样,仍然怀念着已逝的寒风和飞雪,仍然怀念着那已不复存在的伐木声。”
      阅读这一段,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了痛苦的冻疮记忆和温暖的亲情环绕。生活中的“苦”和“乐”,常常是这样“捆绑”在一起的。阅读可以把孩子们的心灵打磨得柔软而坚韧,让他们走出“精神温室”,长成田野中一棵向阳而生的葵花。
      在这寒冷的冬季,捧读著名作家迟子建的散文集《会唱歌的火炉》,一股温暖从散发着墨香的文字蔓延到全身,令人沉浸在这淡淡的馨香与丝丝的温暖之中。愿这本《会唱歌的火炉》带给孩子一生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