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见未来》给你“满分守护”,开启记忆与未


 
      本书是认知领域的重磅作品。世界一流的脑科学家在本书中提出全新观点:记忆并不是简单地储存我们过往的经历,而是一个精妙的系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我们如何学习,以及我们是谁,最终影响了我们的未来。书中对记忆革命、梦中训练、超级记忆等极具吸引力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阅读本书,你能真正认识记忆,创造更好的人生!
 

      记忆并不是一个场所,我们把记忆或者能力存放在这里,以期在此后的某个时候需要用到它们。它是一个发生着一切关乎加工和整理记忆内容的令人惊讶的事情的空间。记忆遵循的根本原则是向前看,最终记忆就是从纷繁的过往中抽取出对未来值得期待的前景。记忆像水一样是不断流动变化的,并随着时间的沉淀而不断深化。
      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建立起细胞的连接,不仅可以导致现有突触的加强,还能形成新的突触,甚至还能形成新的神经细胞。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联想的过程,在学习中总要把同时出现的不同的东西联系起来,并建立起连接。每天从早到晚,我们会经历很多,我们并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记住并形成记忆,显然这里存在一个选择机制。只有在足够多的重复之后,才能突破某个阈值,学习机制被开启。不断重复只是开启正式学习过程的众多可能性之一,同样情感因素也起到作用,比如畏惧和奖励,包括意外和新的体验也能起到作用。
      人的大脑皮层有巨大的储存空间,大约为2PB,大致相当于存储一本200多页的书所用的电脑硬盘的2000倍左右,学到的东西(绝大多数)将转移到这里,并进行转录。


      深度睡眠的作用就在于,巩固白天学习和经历过的东西。大脑在睡眠时仍然不停地在进行和学习以及处理信息有关的活动,记忆不仅能处理信息,还能准备性地将信息进行组织。人在深度睡眠中,在转换进入长时记忆之前,我们试图将白天的印象先压缩成最关键的要点。记忆把白天断断续续感知到的东西在夜晚的时候加工处理成一个连贯的过程。存储起来的东西必须是将来有可能有用的东西。记忆是一个精神上的扶手,我们扶着它,一点点地去探索未来的未知世界,一点点地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在梦境中我们会关注整体问题,也就是我们在人生中最终会得到什么,最终会成为什么。你的梦境中是不是出现过这样的镜头,有一个重要的事情,你急着赶时间,可在半路上,你又遇到了其他的事,时间怎么也赶不及了,于是你在着急中醒来。你想过吗?梦境可能在提醒你一个很本质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我们真的要做的呢?于是梦境面对着我们必须要做成某事的执念设置了另外一个相反的执念,至少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原本不可想象的东西,然后再看看有可能会发生些什么。

       人类瞬时记忆的极限是5—9个信息单元,平均超过7个信息单元后,我们就不可能再记住它们了。随着我们日益衰老,能够记住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少。原因在于,人脑额叶中的某些区域的工作速度大不如从前。不过,随着我们日益变老,记忆方面也会发生一些好的变化,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大局方面的关联,与之互动,并完成更有难度的任务。
      记忆发展的模式非常独特。首先,它会给我们提供多于必要的可能资源,然后再在第二个发展步骤中逐步淘汰用不上的东西。于是,一个初生婴儿的大脑会发展出很多神经元连接——即突触,数量巨大到是个天文数字!仅举一例说明:从刚初生到1周岁时,突触的增加以平均每秒180万个的速度增长。而从2周岁起,这个过程就会减缓,甚至出现相反的趋势。直到5周岁时,仅在大脑皮层中就减少了200亿个突触。也就是说,在开始的四年当中,人脑就已经按照当前面对的任务要求做好了准备。留下的都是真正派的上用场的,减少一定数量的突触是为了集中现有的力量。我们在青春期时还会经历一个相类似的发展阶段。人脑会再一次进入一个跳跃式的发展过程。
      我们的大脑只有以这样的高速网络进行工作,我们才能胜任成年人面对的各种思考任务。这种变化过程的缺点在于,人脑必须首先做出判断,改善哪些神经连接才是值得的?我们将来最需要哪种能力?
      随着年龄增加,人脑的老化过程也并非是同时的。人脑还有一种代偿效应,让我们往往感觉不到它在老化。脑部区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团结合作,某一脑部区域的功能衰退了,另外一个区域可以部分取代它的功能。
      特别是近来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当我们变老以后,并不是像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在记忆方面遭受重大损失;相反,我们还有所得。遗忘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反而是一种进步。我们记忆的选择性不是任性胡为,而是精心布局的措施。变老对于我们的记忆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结构的改造,而非是记忆能力的减损。记忆在它老去的过程中并不是限制我们的生活,相反,它还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完成生活中的任务。记忆看起来就像是我们未来的间谍。